中华鲟养殖方法
2024-08-11 00:42:36
1、水温的调控。
中华鲟是一种对水温适应性相当广泛的温水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适合中华鲟生长的水温大概在14-24℃左右,最佳的生长水温在21℃,水温对中华鲟的生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低水温的环境下会导致中华鲟摄食量的减少,生长缓慢,甚至死亡,而温度超过33℃,也会对中华鲟造成影响。所以最好把温度调控在20-25℃。
2、养殖水源的含氧量。
中华鲟对水的溶氧量要求极高,要求溶氧量在5毫克以上。如果水的溶氧量下降的话就会导致中华鲟的食欲下降,低于3毫克的时候会导致摄食量减少,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需要注意的是,中华鲟鱼苗对于溶氧量十分敏感,对于溶氧量变化幅度较大的水质,不应该做鱼培育鱼苗的水源。
3、PH值的控制。
作为一种季节性洄游鱼类,中华鲟对于水质的PH也有一定的要求。中华鲟最适合在PH值在7-8的弱碱性水中生活。当PH值下降时就说明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加,含氧量降低,导致中华鲟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相反,当水的PH值过高时,对于对氨氮敏感的中华鲟来说也十分的不利。
4、盐度的控制。
由于中华鲟是洄游鱼类,所以对水的盐度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
5、光照强度。
中华鲟在幼苗阶段,有着很强的趋光性一般来说光照对于鱼苗的生长发育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要注意光照导致水温变化的问题。
6、氨氮。
氨氮主要是由水中的有机物,如食物残渣,粪便等分解来的。中华鲟对氨氮十分敏感,长期生活在氨氮过高的水中会导致很多病症,严重者甚至死亡。所以平时的养殖要十分注意水质的问题,及时清理养殖池中的有机物,减少氨氮的生成。
7、水流。
由于自然中的鲟鱼是洄游类鱼类,所以人工养殖中应尽量模拟自然条件,使中华鲟便于产卵。
8、饲料的选择。
中华鲟属于动物性杂食鱼类,主要以虾蟹或者贝类等软体动物为食,幼鱼时期以水中的浮游生物或者昆虫幼虫为食。所以喂食时主要选择动物性的饲料,也可以选择合成饲料。喂食时根据天气,水质,鱼的密度灵活把握。
9、日常巡查与管理。
每日巡查三次,尤其是夏天的夜间,由于中华鲟是底栖鱼类,如发现浮头的情况要及时检查水中溶氧量是否过低,同时定期检查鲟鱼个体大小差异,如过个大小差异过大时要严格分塘。
声明:本网站信息来自网络,所有数据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abc5566@foxmail.com。
猜你喜欢
-
王者荣耀有没有限制
阅读量:48 -
防疫防控物资有哪些
阅读量:12 -
捐赠抗疫物资的意义
阅读量:65 -
傅九云怎么知道覃川是帝女
阅读量:73 -
怎样把文章变成word文档
阅读量:8 -
图片的pdf怎么转成文字
阅读量:44 -
开学学生怎么上课
阅读量:5 -
在哪里提取照片中的文字
阅读量:85 -
抖音视频如何关闭抖音号
阅读量:81 -
十二星12星座喜欢什么
阅读量:59
-
阅读量:60
-
阅读量:25
-
阅读量:22
-
阅读量:39
-
阅读量:24
-
阅读量:67
-
阅读量:31
-
阅读量:16
-
阅读量:95
-
阅读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