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达人 > 正文

于谦明朝的资料保卫战

2024-09-10 04:00:03

好评回答

1、介绍:

(1)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汉族。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一说桐乡)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2)宣德初年(1426),任命于谦为御史。宣德五年升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整顿军备。正统十三年(1448),升兵部左侍郎。次年秋,明京军主力在土木堡之战中溃败,英宗被俘,蒙古瓦剌军乘胜进攻京师(今北京)。在此关头,于谦反对迁都,力主抗战,升任兵部尚书,率军击败瓦剌军,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战后,他首创团营军制,加强边戍,委任名将镇守。主张以战求和,多次击败瓦剌军的进攻,迫使其首领也先释放英宗回朝。景泰八年(1457)正月中旬 ,英宗借夺门之变重登帝位。二十二日,于谦遭诬陷被害。后沉冤昭雪,赠太傅,諡肃愍,又改諡忠肃。遗有《于忠肃集》。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作风廉洁,为人耿直。

(3)于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当时各地官僚进京朝见皇帝,都要从本地老百姓那里搜刮许多的土特产品,诸如绢帕、蘑菇、线香等献给皇上和朝中权贵。

2、保卫战:

(1)土木堡之变后也先率领瓦剌铁骑乘胜追击,一路南下,包围北京,大明王朝迎来了开国以来最大的危机。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人,徐有贞等人建议迁都,于谦站出来坚决反对,力主抗敌,最终得到孙太后与监国的朱祁钰的支持,受任兵部尚书,总览守城之事。

(2)稳定军心。刚逢大败再加上皇帝被俘整个北京城都处于巨大的恐慌中,为了稳定军心首先于谦便联合诸臣让监国的朱祁钰称帝,让国家重新恢复秩序;然后开始铲除奸人,于谦上奏皇帝要铲除王振一党,其手下的锦衣卫都指挥使马顺呵斥群臣,却被一群文臣当场打死,王振也被抄家灭族;最后向各地调兵调粮,万事俱备只待敌来。

(3)亲冒箭矢,死战不退。经过一个月的准备,正统十四年十月十一日也先进驻北京郊外,与也先是先预料不同,北京守军各个斗志高扬。于谦分兵据守北京九个城门,甚至连他自己都亲自登上德胜门,他反对龟缩城中的战术,决定大开城门迎敌,下令敢后退者斩。将士们被这位文人的魄力深深震撼,所有人都死战不退。也先围攻北京六天六夜不仅毫无进展,还在一次夜袭中损失惨重,被神机营的落花流水,只得撤兵。各路部队后方围堵,于谦也乘胜追击,致使瓦剌的部队损失大半。

声明:本网站信息来自网络,所有数据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abc5566@foxmail.com。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