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窑变釉的底部特征
2024-10-15 13:15:26
好评回答
1、圈足露胎处常为浑圆的“泥鳅背”状,若是民窑器,底部会有明显的旋痕,器底会阴刻“雍正年制”四字两行篆书款或“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后期的圈足露胎处略有棱角突起;嘉道时期的足部仍施均匀黄褐色釉,少数器底露胎无釉。
2、窑变釉。顾名思义。是器物在烧成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瓷器在出窑后可能呈现出意外的釉色效果。因由窑变釉出现出于偶然。形态特别。人们又不知其原理。只知于窑内焙烧过程变化而得。故称之为“窑变釉”。俗语有“窑变无双”。就是指窑变釉的变化莫测。独一无二。
声明:本网站信息来自网络,所有数据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abc5566@foxmail.com。
- 上一篇:羊肉怎样去除腥味
- 下一篇:普通糯米粉能做雪媚娘吗
猜你喜欢
-
北京积水潭有哪些历史
阅读量:14 -
爆炒麻辣虾的做法
阅读量:39 -
怎样制作糖果好吃的
阅读量:79 -
皮皮虾爆炒的做法
阅读量:26 -
怎样制作兰州油饼好吃
阅读量:30 -
冷冻虾仁做法
阅读量:39 -
电机好坏怎么测量
阅读量:20 -
告别娑婆歌词
阅读量:37 -
冷冻虾尾做法
阅读量:57 -
吸烟的女人歌词
阅读量:17
猜你喜欢
-
阅读量:72
-
阅读量:22
-
阅读量:6
-
阅读量:18
-
阅读量:15
-
阅读量:84
-
阅读量:30
-
阅读量:11
-
阅读量:20
-
阅读量:80